名言看网 > 名言 > 名人 > 德国 > 海因里希·伯尔

海因里希·伯尔

更新时间:2024-03-29 22:30:59

海因里希·伯尔简介

海因里希·伯尔,德国作家,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。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,同年应征入伍,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。曾负过伤,当过俘虏,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。在早期作品中,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,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。在后期作品中,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,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。1985年逝世。

伯尔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。从1946到1952年,他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《列车正点到 达》(1949)、长 篇小说《亚当,你曾在哪里?》以及短篇小说《飞刀艺人》(1948)、《败家子》(1951)等。这些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,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,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,基调灰暗、抑郁。

1953至1965年,伯尔的创作主题从批判战争转为批判战后的西德社会,小商贩、小职员、孤儿寡妇等小人物的社会遭遇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。代表作有《一声没吭》(1953)、《九点半钟的台球》(1959)、《小丑之见》(1963)等。

七十年代,伯尔连续发表了《莱尼和他们》(1971)、《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·勃罗姆》(1974)和《监护》(1979)三部重要作品,通过小人物的不幸遭遇,展现德国战前、战争年代以及当前人们的生活风貌,揭露西德社会的弊端,使其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。

战争生活的经历和对下层人民境遇的体验,使伯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。中篇小说《火车正点到达》(1949)、短篇小说集《流浪者,你若来到斯巴……》(1950)和长篇小说《亚当,你到过哪里?》(1951)是他早期的代表作。它们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,揭露和批判法西斯战争的罪恶以及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。此后,作家的笔触向现实生活延伸,长篇小说《一声不吭》(1953)和《无主之屋》(1954)主要写“小人物”在战后的艰难境遇和压抑心态,抨击社会的不公正现象,并提醒人们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。长篇小说《台球在九点半开始》(1959)通过一个莱茵世家三代人修建、炸毁和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故事,反映了半个世纪的德国历史,鞭笞了趋炎附势的小人,告诫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遏止法西斯势力。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《小丑之见》标志着作家创作的新阶段。它采用倒叙手法,以一个小丑的眼光来进行观察,对社会的政治、宗教、法律和伦理、道德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。进入70年代,伯尔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。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《女士及众生相》(又译《莱尼和他们》,1971),描写一个善良、正直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上受到的种种迫害。小说人物众多,情节复杂,时空变化急剧,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。中篇小说《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·勃罗姆》(1974)和长篇小说《保护网下》(1979)是两部题材相关联的小说。前者写一位下层女子遭受传播媒介的造谣中伤和诽谤侮辱,揭露了新闻界的黑暗和警方的不公正;后者进一步揭露在“福利社会”平静的表层下所潜伏的深刻危机。

伯尔一贯主张作家应关注现实,干预生活。他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、暴露黑暗和批判现状。在艺术技巧上,他言简意赅,善于用直观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往往在冷静、朴实的白描中注入强烈的夸张,借以渲染气氛并进行讽刺,还吸取了蒙太奇、内心独白、闪回、联想、象征、纪实等现代表现手段,形成独特的风格。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《一次出差的终结》和长篇小说《河流风光前的女人》等。

1972年“为了表扬他的作品,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,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”,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。

相关推荐

热门阅读